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机构,其总部自1945年以来便设于美国纽约。
然而,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相对下滑,以及其对联合国正常运作造成的种种障碍,关于“是否该将联合国总部从纽约迁出”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这一背景下, 日本于近日率先提出申请,希望联合国总部迁至东京,此举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讨论。
而美国对此表现出的尴尬态度,也暴露出其长期以来借联合国谋取私利的真实面目。
美式霸权下的联合国困局
长期以来,联合国总部设于纽约的安排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外交便利,也为其在全球事务中插手提供了天然通道。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安排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质疑。
美国对联合国会费的长期拖欠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联合国的日常运作。
据联合国财政部门2024年公布的数据,美国累计拖欠会费已高达28亿美元,占联合国预算缺口的近三分之一。
这不仅导致多个联合国机构运转困难,也使联合国难以履行其在人道、发展与维和等领域的基本职能。
美国将会费问题政治化,常常以“支付与否”作为施压手段,迫使联合国在关键议题上做出有利于其政策的调整。
例如,美国政府多次以财政压力为借口,阻挠联合国在巴勒斯坦、人权等问题上采取独立立场。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还屡屡将签证发放问题政治化,阻碍部分国家代表赴美参会,严重破坏联合国的平等参与原则。
这种以国内政策干扰国际组织运行的做法,不仅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和公正,也激起了全球范围内对“联合国是否应当继续设在美国”的深刻反思。
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此不满,认为联合国不应再成为美国操控的工具,而应真正服务于全体会员国的共同利益。
日本“抢跑”申请
在全球呼吁“联合国总部搬迁”声音渐强的背景下,日本于2025年7月率先向联合国递交申请,提议将总部迁往东京。
日本方面声称,东京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与政治中心,具备极高的城市安全水平与基础设施完善度,是联合国总部理想的新址候选地。
其申请函中还特别强调了东京在应对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平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记录。
然而,日方的“热情”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动机。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试图提升自己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上的争取。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区政治结构,日本始终未能如愿。
此次推动联合国总部搬迁至东京,无疑是其“曲线提升影响力”的一次尝试。
但问题在于,日本自身面临严重的形象与战略障碍。 日本至今未对二战时期的侵略历史进行彻底反思,其右翼势力近年来更是在政坛中频频发声,试图为军国主义正名。
多国学者指出,这一趋势使得日本在国际社会中仍被视为“历史问题未解的国家”,将联合国总部迁至东京,恐怕难以服众。
日本的外交与安全政策高度依赖美国,其军队运作也严重受制于驻日美军条约。这使得外界普遍担心,即便将联合国总部迁往东京,依旧无法摆脱美国的实质性控制,难以实现联合国真正“中立、独立、公正”的全球治理使命。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被问及此事时也显得相当低调,仅表示“联合国总部搬迁涉及复杂流程和会员国广泛共识”,未对日本提议做出正面回应。
这被多方解读为一种“礼貌性的回避”,也暗示日方提议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撑。
多国城市竞逐“中立地位”
随着日本提议的出炉,国际社会围绕联合国总部新址的讨论也开始活跃。目前,最被看好的候选地之一是瑞士日内瓦。
作为联合国欧洲总部所在地,日内瓦不仅拥有完善的外交机构与国际组织聚集效应,其背后“永久中立国”的国家定位,也成为其他国家信任的保障。联合国在此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多年,运作良好,是现成的替代选项。
此外,中国的北京与上海也成为呼声颇高的热门城市。
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多项联合国维和、人道救援、气候变化谈判中都扮演了建设性角色。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长期秉持“不干涉内政、公平中立”的基本立场,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信赖。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在政治安全、国际交通、会议设施等方面均具备条件;上海则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拥有与世界接轨的基础建设和国际化城市氛围。
若将联合国总部迁至这两座城市中的任一城市,都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全球化、多极化、去中心化”的转型目标,进一步削弱美国单边操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国与瑞士外,一些中立小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芬兰的赫尔辛基也被部分国际观察者提及,显示出各国对联合国未来走向的多元期待。
结语
联合国总部搬迁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场地变动的问题,更是一次象征性的权力再分配和国际秩序重塑。
在当今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已难以再以“东道主”身份长期操控全球治理议程。
而日本的“突袭式”申请虽引人注目,却难以摆脱其历史和地缘局限。
未来,无论联合国总部最终迁往哪座城市,都将标志着世界对美国霸权影响力的深刻反思,也预示着全球治理体系的演进正迈入一个新阶段。
联合国若要真正实现公平、公正、有效的多边机制改革,势必离不开更具中立性和代表性的制度安排,而中国等新兴力量的作用也将更加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