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湾区家长群炸了。
7月30日,多家媒体报道:港府将于新学年起正式收紧“本地生”定义,未来通过“高才通”等人才计划赴港的家庭:
18岁以下子女如果未在港居住满两年,将不再享有DSE考试及资助大学名额的“本地生待遇”。

一句话——“考试移民”,凉了。
01
— 湾妈看世界 —
什么是“考试移民”?
简单来说,这是一条聪明的升学捷径。
过去几年,大量内地高知家庭通过“高才通”“优才”“专才”等香港引才计划快速获得居留身份,子女以“受养人”签证赴港,在无需永久居民身份的情况下,直接享受本地生待遇:
以“本地生”身份报考DSE(香港中学文凭试);
通过JUPAS申请港八大,竞争压力小;
学费仅4–5万元港币/年,远非本地生低的20万港币/年。
这条路被形象地称为“DSE黄金赛道”。
是不少“内地高知+国际视野型”中产家庭在“双减”之后的战略转向。
02
— 湾妈看世界 —
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问题的核心在于公平与资源分配。
数据显示,2024年报考DSE的非学校考生人数约8800人,其中约1300人为来自内地、持受养人签证的“考生”。

这些考生在JUPAS系统中被视为“本地生”,与土生土长的香港孩子一起竞争政府资助大学名额。
香港八大公立大学每年提供的学士学位资助名额只有1.5万个左右。
这意味着,一部分内地新移民家庭,通过技术性路径拿走了原本属于港本地家庭孩子的资源。
再加上部分“高才通”持有人在拿到签证后并未在港实际居住或纳税,却让孩子以“本地生”身份享福利,更是引发本地家长强烈不满。
03
— 湾妈看世界 —
港府出手,“两年门槛”来了
据《香港经济日报》《星岛日报》等权威媒体透露,香港教育局正研究将“本地生”资格与在港居住年限挂钩,初步拟定方案包括:
18岁以下“受养人”子女需在港实际居住满两年,才可视为“本地生”;
政策可能于2026学年或更早实施,设置“过渡期”;
新申请人需提供居港记录(如学校注册、居住地址证明等)。
这意味着,“高才通+DSE直通车”的组合拳将不再一招制胜。
内地中产通过人才签证“快速换跑道”的模式,将被大幅限制。
04
— 湾妈看世界 —
对内地家庭意味着什么?
对不少已经走在这条路上的家长来说,这或许是一次“规则变动中的断崖”。
还没来港的,要赶在新政落地前“登陆”并落户入学,否则未来孩子将失去“本地生”红利;
已在港但不足两年的家庭,将面临是否“续留”或转其他路径(如国际课程、内地高考)的两难抉择;
还在观望的中产家庭,要重新评估DSE路线的性价比。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条原本“最具性价比”的留学路径,也开始内卷了。
05
— 湾妈看世界 —
“考DSE上八大”的性价比正在改变
曾经,DSE被誉为“降维打击”:
考试科目少、竞争强度低、没有中考卡位,且成绩可申请英国、新加坡、澳洲等海外高校。
但随着内地考生逐年增加、JUPAS分数线水涨船高,DSE的“上岸率”已逐年走低:
2023年有31.8%考生达到港八大最低门槛(3322+3),录取竞争趋于白热化;
港八大内部资源也在向“指定人才”倾斜,如港大、中大等推国际班、IB通道等差异化路径;
本地家长联合请愿,要求“收紧考试移民漏洞”者已超5000人联署。
06
— 湾妈看世界 —
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你正在规划孩子未来,尤其是在考虑DSE路线或高才通移居香港,请注意几点:
1、规划要前置
从申请签证到落地再到入学,至少需提前2年布局;
2、留意政策动向
居港年限、身份审核机制、JUPAS新规等,都会影响结果;
3、考虑多路径备选
如IB、A-Level、AP+海外申请并行,避免孤注一掷。
考试移民可能凉了,但中产的教育路径,不会就此止步。
只是,接下来的游戏规则,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