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苏州的灵魂,水环境治理是事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苏州市十五届政协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盯水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协商监督,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建议案》和民主监督报告,激发广大委员提交相关提案22个、撰写相关社情民意信息50余篇,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大批建议转化为推动我市水环境治理的实际举措。
近期,由苏州市政协分管领导牵头,苏州市政协人资环委组成调研组,开展水环境治理“回头看”调研,深入走访相关部门和板块,学习兄弟城市好的做法,并吸纳委员们真知灼见,充分展示治理成效,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为扎实推进我市水环境治理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6/151419262.jpg" />
水岸换新颜
四个“增强”背后的治理密码
经过三年多来不懈努力,全市水环境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成效可观可感: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提升6.6个和5个百分点,2024年底达93.3%、97.5%;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水质优良湖泊;长江干流苏州段水质保持稳定Ⅱ类,27条通江河道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全市建成幸福河湖2524条,吴淞江、太浦河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重点水域、骨干河道、毛细水系等面貌得到整体提升。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以“水”为笔绘就的生态答卷,其成效源自我市围绕水环境治理开展了大量实践,集中表现为四个“进一步增强”:
一是治水政治责任进一步增强。市委、市政府将水环境治理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美丽苏州建设的重中之重,每年作出具体部署安排。全市总体形成两个推进体系:水网规划建设体系,完成水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水资源综合等规划,全面落实供水、污水处理、排水防涝等举措;长效治理工作体系,巩固“党政领导、部门主导、社会引导”河湖长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18名市级河湖长牵头,示范带动全市5320名河湖长巡河超140万次、协调解决问题14万余个。
二是协同治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以太湖苏州辖区、长江流域苏州段、大运河苏州段、吴淞江、太浦河等流域性水体为重点,扎实推进干支流共治、跨界共治。聚焦长江通江河道水质波动问题开展溯源整治,确保入江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扎实推进吴淞江流域整体治理,加快产业腾退转型、实施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成为河湖治理典型示范;围绕推进太浦河跨界治理,创新“联合河长制”“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等做法,打造“云管家”平台,提升水环境安全预警监测能力,连续6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三是生态修复力度进一步增强。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提升水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和稳定性。把太湖生态修复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环太湖生态修复,完成退圩还湖7.88万亩,完成太湖清淤100.7万方,全市共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18个,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被评为生态环境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首批典型案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保护、水域生态养护;实施阳澄湖水生植被修复工程,建成元荡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为全市面上提升河湖水域自净能力探索了更多经验。
四是治污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跳出“就水治水”局限,推动从末端治污向全域治理提升。一方面致力解决“水中”痛点,加强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全省最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保持100%,2023年底基本消除城乡劣Ⅴ类水体。另一方面着力消除“岸上”隐忧,按照“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标准,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强化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池塘养殖高标准改造实现“全覆盖”。
未来水攻略
四大建议助力更高水平做好“水文章”
调研组认为,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总体判断仍处于紧约束、弱平衡状态,离全面实现趋势性、拐点性好转还有一段路要走,主要体现在生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待加快转型、重要水体和部分断面水质有待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气象能力短板有待加快补齐、清淤技术及后续处置有待加快探索、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待加快补齐等方面。调研组有针对性地提出四大建议:
1.全域联动:下好“一盘棋”。在目前工作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一引领一突出两协同”的总体思路。“一引领”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要求,一体把握和推进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和水环境治理等,研究编制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专项规划,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协调。“一突出”即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水环境治理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刻认识传统治水方法和科学治水要求的差距,梳理明显短板弱项、形成问题难点清单,集中资源、攻坚克难,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协同”即坚持全域协同,注重城乡水环境保护发展的整体性、联动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用水,全面提升水污染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风险防控、监测管理等各方面能力水平;坚持部门协同,健全由市生态环境、水务、发改、财政、资规、住建、园林绿化、农业农村和水务集团等组成的会商会办机制,县级市(区)积极参加,推动解决水环境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重点难题,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2.重点治理:打好“攻坚战役”。抓重点、重点抓,进一步强化太湖、长江、重点区域等治理攻坚。一是持续推进太湖综合治理。把治太工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高质量推进61个治太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尚属于前期阶段的项目加快落地,有序推进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严格对照省控总磷目标,抓好“一河一策”“一点一策”整治;深入探索开展生态修复,实施吴江段滨湖水域消纳圈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增强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二是全面加强长江保护修复。锚定长江干流水质高质量达到Ⅱ类、27条主要通江河道争Ⅱ目标,强化污染溯源和通江河道治理力度,全面加强总磷控制。同时,严格对标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要求,以水生态系统健康、水环境改善为重点,加快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推动相关板块制定“一地一策”方案,提升水生态保护水平,确保考核评价逐年改善。三是聚焦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聚焦水质波动问题突出断面,深入开展“一断面一方案”攻坚治理,强化核心汇水区溯源排查和建成区河段排口排查整治工作,提升相关涉水企业、污水厂、入河排口等协同监管水平;围绕重点湖泊水质全面达Ⅲ目标,排定新一轮治理项目,加强蓝藻防控工作和内源污染控制等推进力度,全面提升治理成效。
3.创新驱动:激活“水经济”。调研组认为,当前我市有三项工作亟待加强创新推进力度。一是淤泥合理化处置。借鉴上海对淤泥资源化利用的做法,加强检测监控、科学评估、制定标准,加大力度探索淤泥还田还林利用、湖滨带生态修复等资源化利用路径,突破淤泥出路瓶颈。积极探索淤泥本地化消纳方式,研究一体化移动式处理设备,实现“疏浚—固化—成型”全流程现场作业,解决淤泥上岸缺乏临时堆场难题,减少运输成本。探索产业链协同方式,建立“疏浚单位—处理企业—施工单位”资源化利用联合体;研究创新“土方超市”,搭建淤泥资源化交易平台。二是再生水循环利用。持续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建立全市再生水利用项目库,跟进再生水利用项目培育。三是水生态价值转化。依托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推动自然生态、现代科技、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用好国家政策,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
4.整合赋能: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主要围绕污水收集、处理和监管,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整合优化文章。深化全市供排水一体化改革,推进跨区域厂际、网际等设施设备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实现制水和污水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二是补短补软文章。针对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开展老旧排水设施改造、控源截污、扩量增产等工作,对进水浓度不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开展“一厂一策”提升。针对工业污水处理问题,在相关产业园区持续开展“一园一策”治理回头看和新一轮问题排查,优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提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三是AI赋能文章。探索“AI+污水处理”新模式,深化大数据运用,依据水质、水量和工艺条件的变化,进行智能决策、智慧运行,优化污水处理能耗、实现有效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