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家乡小镇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将传统“赶大场”赋予新时代内涵,通过“政府搭台、多元赋能、群众主体”的模式,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根脉,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走出了一条“小集市带动大产业、老传统焕发新生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6/152146952.jpg" />
“赶场去!”——一句久违的吆喝,唤醒了沉睡许久的乡愁,好似回到了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赶早摆摊卖菜的情景。
清晨6点,天刚亮不久,回乡的我,早早来到沙洋县后港镇蛟尾社区,想要凑一凑这最近很“火”的蛟尾“赶大场”。
蛟尾社区白果路上,三轮车、摩托车“突突”地驶过,箩筐里还带着露水的青菜轻轻摇晃;老农肩挑竹扁担,两头沉甸甸的竹篮里,土鸡蛋用稻壳垫得严严实实;街角炸“牛墩子”的油锅“滋啦”作响,金黄的面团在热油中翻滚,香气裹着晨雾飘出老远。
政府搭台:传统民俗“赶大集”重现旧时盛景
“20年没见这场面喽!”76岁的陈大爷拄着拐杖站在路边,笑得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
集市两旁,摊主的吆喝声与游客的谈笑声交织,新鲜果蔬的清香、特色水产的鲜味弥漫在空气中,前来赶场的村民、游客比肩接踵,热闹不已,又重现过去蛟尾场“人声鼎沸、货通八方”的旧时盛景。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6/152146372.jpg" />
据了解,为激活乡村经济,后港镇党委、政府深度挖掘蛟尾场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以“蛟尾烟火场·拾味旧时光”为主题,重启了蛟尾“赶大场”活动。
在集市配套设置了150余个摊位,科学规划了特色水产区、新鲜果蔬区、禽蛋区、餐饮区等4个专区;筹集资金对道路、行道树木进行了修整;新改建2个“赶场”专用停车场;派出所民辅警齐上路,促畅通、保安全;招募志愿者组建摊主服务、环境保洁、秩序维护、红色代办、助农直播、文化宣传等6个小分队,镇、村(社区)干部全体动、全员动,全力保障“赶场”活动顺利进行。
多元赋能:实现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多维效益
市集不仅是交易场,更成为文化展示与基层治理的窗口。
“土鸡蛋!农家土鸡蛋!需要的家人们赶紧下单……”在助农直播小分队的镜头前,数万网友正在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云赶场”,农产品通过搭上“数字快车”,正销往全国各地。
来自荆州、当阳等地的游客在“赶场”购买完特色农产品后,驻足在“蛟尾历史展”前,一边细读历史文化海报,一边细听文化宣传小分队讲解“相传上古时期蛟龙以尾搅动洞穴形成洼地,后人遂称此地为‘蛟尾洼子’,并逐渐演变为‘蛟尾’”的神话传说以及明清时期蛟尾场商贾云集、商铺林立繁荣景象,跨时空感受曾经“小香港”的文化魅力。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06/152146682.jpg" />
据了解,后港镇党委、政府正结合“赶场”活动,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特别推出了“蛟尾半日游”路线,将千年古银杏、铁鞭古祠等特色景点有机串联,吸引游客深度体验本地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在熙熙攘攘的市集之中,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耐心地为村民讲解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等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主动参保的积极性;反诈宣传员通过生动案例讲解,筑牢村民防骗意识;农业技术专家则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技巧,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这些下沉服务,不仅为市集注入了温暖人心的民生温度,更构建起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桥梁,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群众主体: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受益者
停车场内,鄂D、鄂E等外地车牌格外醒目,彰显着集市辐射效应。“过去赶场靠自发,现在有组织、有服务,生意更好做了!”售卖土鸡、土鸡蛋的张大姐边整理货摊边笑道。在她旁边,李大爷正清点着账本:“自家辣椒、茄子今年种得比较多,吃也吃不完,来赶场一上午卖了100多元!小孙子的零食钱又有着落了”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最朴实的获得感。
太阳渐渐升至头顶时,欢笑声中陆续收摊的群众相互约定“下集再见”,他们中少的增收几十元,多的数百元,更有部分水产品摆摊户突破千元,实打实的收益让每张脸庞都洋溢着笑容。
望着热闹渐散的集市,我想“这场‘赶大场’卖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是一份热气腾腾的生活希望。”
据悉,7月27日蛟尾社区“赶大场”活动吸引了3000余名游客参与,实现销售额10余万元,较好地取得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三增”成效,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讯员 王星星)
